编辑:秋秋
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
人们的专注力开始逐渐分散
对各大品牌来说
如何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则成了最大的难题
钉钉,选择自降身价主动求饶
B站,发布《后浪三部曲》拥抱大众
美团,推出袋鼠耳朵开启皮肤大战
老乡鸡,把土味营销做到了极致
……
在精选君看来
这些都是不错的营销创意
当然,除此之外
也有一些跑偏的品牌
因噱头、乌龙、过度玩梗等原因
制造了大型翻车现场
今天
精选君就给大家盘点了2020年的
十大品牌翻车案例
希望大家引以为戒
下次别再踩坑啦!
01
丰巢收费,消费者成韭菜?
· 丰巢沦为“疯嘲” ·
品牌:丰巢
2020年4月30日起,丰巢快递柜开始对滞留快件超时12小时的非会员用户收费。该事一出,立刻引发全网热议,甚至有小区直接停用丰巢快递柜进行抵制。
5月9日,丰巢连发两个声明,语气强硬、规避责任、言辞模糊……面对民众的种种质疑,丰巢不仅没能化解事件危机,还加剧了民众不满,使得品牌自身的舆论形象再次恶化。
在不可抵挡的舆论面前,品牌应该第一时间安抚受众情绪,回答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,并且对其相关诉求给出解决方案。另外,请尽量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立场回应,盲目硬刚,只会引发众怒。
02
缺失女性视角的思考
· 神TM的价值观 ·
品牌:优思明
今年上半年,节目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大火,但很少有朋友关注到节目前期一则来自优思明的中插广告(后被强制下架)。
这则优思明避孕广告,在网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,谁能想到2020年了,还有广告在宣传挽回男人需要靠无套啪啪啪,女性服用避孕药是为了迎合男性不戴套的需求?其作为一个女性药品的广告,完全将女性物化,并把性的意义定义为谄媚和服务男性。如此广告,网友岂能容忍?
以女性群体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广告,一定要做到尊重女性,真真切切站在女性视角来创作。在“她经济”崛起的消费背景下,只有建立在了解、尊重女性意愿的基础上,才有可能让消费者产生品牌好感。
03
好辣眼的“时尚”大片
· 黄轩:我才是受害者啊 ·
品牌:资生堂
7月2号,资生堂官方宣布黄轩为全球品牌大使,并释出品牌广告。一打开视频,只见妖媚的红色眼影,杀马特凌乱发型……网友纷纷表示太劝退。
品牌选择代言人,必须思考代言人与品牌气质是否相符,如果一味为了推广效果,强加并不适合的风格设定,不仅损伤代言人的形象,更为品牌带来了适得其反的宣传效果。
04
中老年表情包专区
· 七夕乡村大片 ·
品牌:巴黎世家
今年七夕,巴黎世家推出情人节特别系列包款。由于广告独特的“复古”风格以及产品的手书汉字字体,引发了网友一波关于美与丑的讨论。
这梦回上个世纪的影楼画风、直击人心的爱心特效、以及直白的暴发户风格表白文案……让人不禁想问这些外国奢侈品牌到底对“中国风”有什么误解?
面对广阔的中国市场,国际奢侈品牌正试图通过将中国元素融入设计。但是,中国风并不是浮于表面的设计,它更像是一种精神。只有深度挖掘中国文化、产出具备东方元素、鲜明时代感的内容,才能真正为品牌传播加分。否则,只会适得其反,翻车连连。
05
你愿意多给我5分钟吗
· 甩锅高手·
品牌:饿了么
今年9月初,一篇名为《外卖骑手,困在系统里》的报道在网络上刷屏,文章通过对外卖行业的深度观察以及外卖人员的自述,揭示了外卖员工作的高危性,并将外卖员安全问题推上了舆论风口。
9月8日,外卖平台饿了么发布声明称,在结算付款的时候,平台增加了“我愿意多等5分钟/10分钟”的按钮,供消费者选择。消息一出,立刻引起了网友热议。不少人表示,饿了么把这个锅甩给了消费者,既然知道出事故的极大一部分原因是赶时间,比起“要求用户”,是不是更应该“优化平台系统”?
面对危机事件,品牌应该正视自身在事件中的责任,在解决问题时积极发挥主导作用。若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,给出实际解决方案,而是把矛盾转移到消费者身上,必然会引起大众反感。
06
霸气维权反被骗
· 大型乌龙事件 ·
品牌:腾讯
要说下半年最热闹(不嫌事大)的,非腾讯与老干妈的乌龙事件了。6月30日,腾讯请求南山区法院查封老干妈1624万元财产,就在网友准备吃瓜看戏的时候,老干妈迅速报警,并称自己从未与腾讯公司进行过任何商业合作。这下,众人才知腾讯是被假公章骗了。
腾讯被骗都不自知,各大品牌是时候该警惕了!面对此类事件,所有品牌应该未雨绸缪,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,通过资信调查、身份核实等方式让公司最大限度地防范此类风险。
07
椰树集团奇葩招聘
· 先卖房,再卖身 ·
品牌:椰树集团
今年8月,椰树集团发布招聘启示,招聘中写明应聘者“抵押房产终身服务”,还要求“顾事业不顾家”。一时间,奇葩又不合理的招聘要求在网上炸开了锅,被不少网友称为“卖身契”。最终,椰树集团在官网发表声明,表示“审核不严,用词不当,部分条款已违反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以及人文精神”,向社会大众深表歉意。
品牌动作应该站在平等的角度上思考,更应该在不损害大众利益以及大众原则和道德底线上进行。不论是国民老品牌还是网红起家品牌,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牌形象。
08
被花呗“摧毁”的年轻人
· 恕三观不能苟同 ·
品牌:支付宝
蚂蚁集团旗下花呗因广告内容引发争议,其投放的地铁广告将劳动者的心酸经历作为营销素材,包括建筑工人借钱给女儿过生日、哥哥借钱给妹妹买电脑、外卖员借钱上成人本科等。这个看上去“温情脉脉”的广告,背后宣传的价值观极其扭曲,被认为滥用了亲情营销。
可以看到,花呗这一系列广告抓住了人们内心最本能的金钱欲望,并用各种方式对消费者进行洗脑攻击,不断向其输出“花钱”=“获得幸福”的概念,并且丝毫不提这个钱是需要还的。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,做出这样背离主流价值观的广告,确实需要反思。
金融服务的初心本是利民便民,其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来欺骗、误导受众。在我看来,如果一个品牌的价值观不被消费者认同,那么其产品再好,也会引发受众不满,金融品牌更是如此。
09
一句话惹怒打工人
· 不是什么梗都能蹭的 ·
品牌:宝马
最近一段时间,“打工人”一梗爆火,很多品牌为拉近自己与受众距离,纷纷参与话题创作。
10月27日,@宝马中国 发布了一条微博,“我加满油了,你呢?打工人”,随后很快又重新编辑,将最后三个字“打工人”删去。虽然宝马已经在没有形成大范围负面舆情前删除了不妥当的措辞,但依旧架不住互联网记忆的考古,引发了网友截图及讨论。大部分网友表示宝马这波蹭打工人热度行为有点过火,这种凌驾于消费者之上的高姿态存在有嘲讽嫌疑。

10
歧视、嘲讽还忽悠人?
· 看完三观毁灭·
品牌:京东金融
文章来源:营销案例精选

0 Comments